top of page
KeeWah banner.png

「奇華餅家」前身為 1938 年開業位於油麻地上海街的一間家庭式士多。從 1950 年代起,推出一系列的應節糕點,不論是新年中秋節日、嫁囍禮餅、手信禮物等都不乏「唐餅」的蹤影。傳統餅食伴隨着香港人成長和歷變的,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件雞仔餅或光酥餅,還有背後一眾餅家對糕點的熱愛,一份對傳統餅藝的執着與堅持,令本土唐餅業歷久不衰。

1.png

香港傳承

華人傳統

中式餅店是香港不可或缺的風景。昔日的香港充斥大大小小以家庭式經營的商舖,包括士多、雜貨店、米舖、麵包店、荳品店等等。中式糕餅店是香港經濟起飛前的重要工業之一,由於產品價錢實惠又能飽腹,唐餅廣受市民歡迎。

香港唐餅業的發展,編織了不少動人的家庭故事。不少餅家是家庭式生意,以前舖後居的方式賺取生計;另外亦有不少人在家裡整餅後在街邊售賣。香港的「整餅師傅」來自五湖四海,廣式、潮州、京式等不同風味的餅食招牌隨處可見,成就了唐餅業的光輝時代。

到了 21 世紀,各區仍然蘊藏老餅店的蹤影,如榮獲米芝蓮的旺角「奇趣餅家」、深水埗區的「生隆餅家」及「八仙餅家」等,走到這些老區,一路上總會伴隨陣陣糕點油香。人來人往的街道夾雜白底紅字的餅店招牌,綠白紋理的陶瓷階磚地板,店舖中間吊掛着一把大牛角扇及一個個小燈泡,盤前勾着手寫的價錢牌,這些風景在香港已不常見。

偶然,老闆親切的一句:「新鮮出爐嘅雞仔餅呀!」,便從廚房捧出一大盤熱騰騰的唐餅。街坊鄰里原來已經預準時間,蜂湧而至。合桃酥、老婆餅等瞬間一掃而空,客人與老闆互相的閒談問暖成為了舊式餅店的生活日常。

餅家賣的不只是「令立立」的可口唐餅,還有社區的人情味與老香港的一代回憶。

剩餘食材成為

國際品牌的起點

二戰香港淪陷期間,油麻地上海街一家小型糖果雜貨店,因為資源匱乏,店中的伙計建議利用剩餘的食材製作糕點出售。他們利用床板做案台,大鐵罐為烘爐,把僅有的材料製作成簡單的杏仁餅及光酥餅出售,「奇華」就是在艱苦中漸漸從糖果店轉型為餅家。

戰後,「奇華餅家」在上海街開設附帶工場的門市,但仍與不少其他唐餅店一樣,繼續以家庭式經營,並以家庭核心價值為本,透過糕點凝聚家人朋友,在英治時期的香港,繼續傳承華人傳統。

 

在每一家唐餅店背後,簡簡單單的一件雞仔餅或光酥餅,不只藏著香港人對糕點的熱愛,還有餅家們那份對傳統餅藝的執着與堅持,令香港的唐餅業面對社會發展與外來文化的競爭時,富有強勁的生命力,業務歷久不衰,甚至衝出國際。

2.png

西餅偷不走的「老餅」

1960 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飛,西式糕點商店和咖啡廳逐漸湧現,更成為一時潮流。「美心」於 1964 年及 1966 年在尖沙咀分別開設美心麵包店及美心咖啡室,出售西餅,廣為當時社會中高上階層歡迎,亦是「美心西餅」的雛形。

 

對當時的香港人來說「西餅」是新事物,西式糕點講求細緻花巧,味道多元百變,有時更配合時令水果製作成蛋糕出售,加上忌廉拉花,與傳統只有牛油麵粉發醇而成的唐餅大相逕庭。

 

西式的花巧多變令中式餅店大多被蒙上「老土」的標籤,市場上只有年長一輩支持,難以得到年輕人的欣賞。1980 年代,「美心西餅」進駐地鐵沿線各站,設於地鐵站的美心餅店多達 33 家,加上各區分店共達 70 家,成為當時香港最多分店的麵包西餅店。西餅店的蓬勃發展,令不少小本經營的唐餅店面對難關。這些小店不論在糕點款式、經營資源、餅店規模都難與「美心」匹敵,加上舊區重建,租金壓力等等問題,傳統餅店一間一間的結業,製作唐餅漸漸成為了夕陽行業。

4.png
3.png

香港人的

中秋回憶

每年中秋都在營造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每家每戶都會準備不同賀節食品,中秋當日不少上班族能提早下班,全港大塞車趕着回家過節,街上滿是燈籠,一家人在月圓下賞月煲臘,齊齊整整,團團圓圓。

 

上世紀每逢中秋,月餅需求量大,既要留給家人朋友,同時也作為贈給上司和親友的禮物,月餅開支不菲,因此月餅會也應運而生。月餅會是以每月分期付款形式預售月餅的一種方法。1950 年代奇華便推出市場上首個月餅會,每月走到餅家「供月餅會」成為一種習慣。70年代曾經是月餅會最鼎盛的時期,奇華高峰期一年能賣過萬份月餅會。到今天部分仍然保留月餅會的餅家,每年還會收到幾千份訂單,這種昔日買餅和送餅的文化,希望能夠一直承傳下去,以體現其傳統意義和歷史價值。

時至今日,在繁忙的大都會中,傳統節日失去了從前的濃厚氣氛,大眾對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也相對減弱,傳統月餅也不是人人喜歡。西餅店加入月餅戰場,當中「大班麵包西餅」更創新推出「冰皮月餅」,幾年後廣為市民喜愛。隨後不少中西餅店以至雪糕品牌也推出一些新口味月餅,如雪糕月餅、楊枝甘露月餅、朱古力曲奇月餅等等,給市民更多的選擇。

5.png

一個紙袋

​改變了一家唐餅店

面對來自西餅前所未有的挑戰,1990 年代,當時奇華的掌舵人黃賜祥先生從一個紙袋得到了改變傳統唐餅店經營方式的啟示,在傳統功藝中糅合創新的品牌形象。

話說當年黃賜祥在中環置地廣場看到一位衣着時時髦的女士棄用了餅店原本的紙袋,改用一個時裝品牌的紙袋裝着兩個奇華月餅。那時候奇華的包裝較為傳統,以紙盒裝着糕點,而紙盒印有嫦娥美女的人像,背景則以中式庭園為景,配上由竹製風手抽紙袋,可謂「中國風」味濃,這種舊式設計似乎不合時宜。

1995年,奇華以全新商標設計、產品包裝、店面設計以至員工制服示人,將傳統唐餅店的形象大翻新,並以建立品牌的方式,開發不少糅合傳統與現代的產品,將糕點以更現代時尚、更大方得體的姿態打入市場。

隨著香港人飲食文化講求健康,傳統唐餅的多油多糖,高糖分和膽固醇的雙黃蓮蓉月餅等都令不少人卻步。奇華也留意到市場需求的轉變,為了令中式糕點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留有一席位,於是推出了不少低糖高纖的產品,傳統餅家在市場推動下亦跟上了健康飲食的風氣。

香港終於有手信

香港人到外地旅遊,都喜愛買手信返香港。至於到外地探親友,又會帶什麼手信呢?茶葉、乾果,或是傳統小吃如燕麥糕、老婆餅和蛋卷?20 世紀,香港似乎沒有大品牌會推出手信概念的產品,奇華在 2000 年代以「香港終於有手信」的宣傳標語將傳統餅家的產品包裝成手信禮盒,讓香港人和遊客將香港傳統餅食帶到全世界。

奇華與香港漫畫家阿虫合作,將本地雋語呈現在產品包裝上,例如與「海洋公園」聯乘的熊貓曲奇禮盒,便配上了「眼裡有黑白 心中無是非」的字句,香港人看了便會心微笑。奇華亦與「天星小輪」等香港品牌合作,以「香港心」、「香港情」等主題,透過產品包裝推廣香港情懷。

 

及後,手信市場似乎變得炙手可熱,不少富香港元素的品牌都推出類似產品。很多香港人對「住好啲 Goods of Desire」的產品都印象深刻,2020 年因應疫情設計出印有洋紫荊及廣東話星期一至日字句的口罩,盡顯香港特式。而不少出品「手信」產品的品牌,都於機場設立門市,除了方便外地旅客,香港人也喜歡逛香港手信店。

6.png
7.png

奇華餅家歷史旅程

 

想感受奇華餅家的經典味道,除了購買餅店的產品外,也可以到訪位於灣仔三級歷史建築內的奇華旗艦店。

近年,活化歷史建築物是社會關注的議題,在保留歷史建築之外也要達到用得其所之效。走進奇華旗艦店,遊走在長廊之間,牆上掛着餅店的黑白舊照,盡顯昔日的生活風貌。店內的的微型藝術模型,尤如小型博物館的擺設。

 

奇華還會不定時舉辦不同類型的工作坊,介紹中式糕點的製作方法,更設有親子班,讓家長能認識和欣賞中式糕點之韻味,並將唐餅文化傳承下去。

 

工作坊:https://studio.keewah.com/frontend/web/index.php

 

資料來源:

蘇慧心, 陳藹欣 (2004)一個名牌的誕生,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
 

鄭宏泰、高皓(2016)《創業垂統——華人家族企業發展特質與思考》

 

https://keewah.com/hk/brand-story

【名人專訪】奇華第二代掌舵人黃錫祥 因一個紙袋接手家業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718232/【名人專訪】奇華第二代掌舵人黃錫祥%E3%80%80因一個紙袋接手家業

 

【香港製造】月餅都有分期付款?奇華第三代:50年代人人爭住供 (2018) https://bit.ly/3qWmliW
 

【回歸廿年】奇華:不甘心香港無手信 沙士期間生意反而更好 (2017)

http://www.etnet.com.hk/www/tc/news/topic_news_detail.php?category=hksar20&newsid=7449

懷舊餅舖草根食堂 (2016) http://archive.am730.com.hk/article-314005

 

Published in Jan 2021 by Hong Kong Brand Museum 香港品牌博物館

​香港品牌館逐個捉

hsbc icon.png

滙豐銀行館

cocacola icon.png

可口可樂館

CX icon.png

國泰航空館

SHK icon.png

新鴻基館

swire_icon.png

太古館

​紅A塑膠館

redA icon.png
garden icon.png

嘉頓麵包館

Mc icon.png

香港麥當勞館

vitasoy icon.png

維他奶館

hkt icon.png

香港電訊館

Hutchison icon.png

和記館

watson icon.png

屈臣氏館

HS icon.png

恆生館

dairy farm icon.png

牛奶公司館

jardines icon.png
SC icon.png

渣打銀行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