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館 banner.png

天星小輪有限公司

渡輪在維多利亞港海面徐徐駛過,海浪不斷拍打著船身,濺起一層層白色的浪花。船上滿是遊客的歡聲笑語,這時海風輕輕拂過臉頰,弄亂了一襲長髮⋯⋯ 雖然早已告別輝煌時代,但天星小輪的風貌依舊如初。承載了一代又一代香港人本土印記的天星小輪,多年來作為連接香港與九龍之間的重要渡海交通工具,更曾被《國家地理旅遊雜誌》譽為「人生五十個必到景點」之一,絕非浪得虛名,其對香港人的意義亦舉足輕重。

香港歷史變遷

的最佳寫照

1.png

麵包師傅眼中的商機

天星小輪的歷史可以追溯至香港開埠初期。1880 年,當時一位來自波斯的麵包師傅米泰華拉 (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 成立了「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以蒸汽船「曉星」開設了來往維港兩岸渡輪服務。據報章記載,當年的渡輪服務每隔 40 分鐘至 1 小時開出,都是往返中環畢打街及尖沙咀九龍角。當時坊間甚流行這種說法:香港島與九龍居民可謂「老死不相往來」,自然是因交通不發達的緣故。渡海小輪的出現,正正打破了這種局面。五艘來自渡海小輪的燒煤發動單層船隻,就此展開連結起港九兩岸的旅程。

 

往後十年間,與政府關係密切的亞美尼亞裔商人 Paul Chater 遮打爵士與其有份創辦的九龍倉買下所有小輪,並於 1898 年成立天星小輪公司。公司命名源自轄下船隻名稱都有的「星」字。不久,這些天星小輪均增設了上層客艙,也逐漸接近我們熟悉的第四代小輪設計。

天星小輪:

過個海也有頭等艙?

擁有過百年歷史的天星小輪,其船隊的小輪均採用傳統雙頭式設計,船身顏色採用白色及綠色,標誌性的白綠兩色分別象徵天與海,有上天下海之意。天海合一,亦象徵天星小輪連結兩者,與維港兩岸的景色和諧共存,突顯其在維多利亞港的重要角色。船頂的煙囪上則有四枚星作裝飾,船艙內的煙囪部份已被移除,而外露的煙囪現在則只作裝飾之用,以維持天星傳統船隻的設計。

 

今天的天星小輪已沒有艙等之分,不過由於上世紀初香港的階級觀念分明之故,天星小輪當時亦以種族來區分艙等。當年的中國人不能乘坐頭等艙,只有外國人才能乘搭。在二次大戰後,社會思想略有改變,變為以貧富之分。因此,後來只要有錢買票和衣履整齊,便可以乘坐頭等艙了。

 

而當年的三等艙並沒有座位,船艙在下班的時間就會像大笪地般:有人在畫畫、唱曲賣藝、販賣貨品,甚至在販賣牛雜,這種老香港的市井風貌、獨有的庶民風情,今時今日在小輪上已不復存。

2.png
3.png

天星碼頭: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天星小輪往來「尖沙咀與中環」的黃金航線,似乎經歷百多年不變。其實維港兩岸天星碼頭的位置卻隨著海岸線的改變而經歷了數次變遷,最初中環的天星碼頭位於干諾道中近雪廠街,即是近今天怡和大廈對出,干諾道中行車隧道位置;當時碼頭只是用簡陋的茅草搭建而成。

 

1957 年,中環天星碼頭搬到愛丁堡廣場位置,毗鄰當時的皇后碼頭,直到 2006 年底才遷到今天中環七號碼頭。位於愛丁堡廣場的天星碼頭營運近 50 年,經歷了不少香港最重要的歷史時代,成為了今天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碼頭旁的鐘樓在近半個世紀,每日敲響市民耳熟能詳的報時鐘聲,加上碼頭外的人力車,成為香港的旅遊景點之一。而鐘樓的機械銅鐘原來與英國倫敦的大笨鐘都是出自同一個生產商。

 

至於尖沙咀的天星碼頭,變遷沒有中環的那麼多。1898 年九龍倉成立了天星小輪後兩天,隨即將九龍倉正閘對開的碼頭給予天星小輪獨家使用。1906 年,新建的天星碼頭啟用,位置亦在今天海運大廈附近,當時稱之為九龍角 (Kowloon Point)。

 

1910 年,天星小輪投得政府因九廣鐵路總站即將啟用而拍賣的碼頭地皮,即是今天尖沙咀天星碼頭的位置,並於 1957 年隨愛丁堡廣場新碼頭落成而同時重建,以相同的兩層設計,沿用到今天。當愛丁堡廣場的碼頭拆遷,香港人還保留了一半的回憶在維港對岸。

五仙觸發的

「斗零騷動」

天星小輪不只是遊客景點,亦曾經是香港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並因而捲入了政治風波。1966 年 4 月,天星小輪因把頭等船費由原來的 2 角加價 5 仙而觸發市民激烈抗議。當時的 5 仙相當於一頓早餐價格的三份之一,加價幅度甚高,所以市民普遍反應強烈。

 

青年蘇守忠對此絕食抗議,事件觸發九龍區的騷亂及暴動,更一度令紅磡的渡輪服務被逼中斷。5 仙當時又稱為「斗零」,所以事件又俗稱「斗零騷動」。

 

1970 年代海底隧道落成,隨著隧道巴士投入服務,過海地鐵亦通車,渡海小輪由引發騷動的源頭變成要縮減服務的公共交通工具。天星小輪公司面對客量減少,不得不減少班次以減低成本,但又造成惡性循環,讓乘客因班次不多而轉投其他交通工具。

4.png
5.png

是孤島,

也是蜚聲國際的景點

面對渡輪生存危機,政府似乎在城市規劃上並沒有施予援手。香港主要運輸政策是「以鐵路為骨幹」,因此渡輪對香港來說早就不是必要的過海交通工具。2006 年,政府決定將愛丁堡廣場碼頭遷往中環 7 號碼頭,引發了轟動一時的「保衛天星碼頭」運動,然而碼頭最終還是被清拆。

 

百多年來,天星小輪總是不能避免因填海而遷移碼頭,2014 年灣仔碼頭外移 150 米,搬遷後的灣仔碼頭因第四條過海地鐵工程仍未完工而被施工中的地盤完全包圍,加上遷移後本來不利的地理環境,直到 2020 年前後,碼頭仍然仿如一座孤島,更容易流失乘客。

 

天星小輪的公共交通地位今非昔比,即使面對渡輪業萎縮的事實,天星小輪始終陪伴港人走過百年歲月,早已成為象徵香港的重要地標。「Star Ferry」於香港 1997 年回歸後登上《國家地理旅遊雜誌》成為國際級旅遊景點,並將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醉人的風景線和幻彩詠香江的燈光匯演,與這艘逾百年歷史的渡海小輪緊緊連繫在一起,也許這亦是香港歷史變遷的最佳寫照。

資料來源:

 

香港歷史圖片 : 博物館藏品精選

香港博物館編輯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 : 香港市政局 1982

 

香港海上交通170年

陳志華

初版 香港 : 中華書局 2012

 

香港築印

文, 馮俊鍵 ; 攝影、插圖, 陳耀慈

香港 : 非凡出版 2020年6月

 

香港舊事見聞錄

陳謙

初版 香港 : 中原出版社 1987

 

集體回憶之維多利亞港 : 百年海港的故事

何耀生

初版 香港 : 明報出版社 2005

 

上半山下中環 : 一個城區的蛻變

余震宇編著

初版 香港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7

 

九龍海岸線 = Coastline of the Kowloon Peninsula

余震宇編著

初版 香港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c2015

 

香港電台電視部 - 香港故事 (第19輯) - 我們的品牌

 

http://www.starferry.com.hk/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travel/article/hong-kong-must-dos

https://www.discoverhongkong.com/tc/explore/attractions/best-ways-to-marvel-at-iconic-victoria-harbour.html

 

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article.asp?Position=7&ToPage=1&Class=11

 

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160810/USZBVPYKRTDYCPU5T6NINKX47U/

 

https://www.cityu.edu.hk/upress/pub/media//catalog/product/files/9789629374211_preview.pdf


 

https://www.hk01.com/%E7%A4%BE%E5%8D%80%E5%B0%88%E9%A1%8C/108455/%E5%9C%96%E8%BC%AF-%E5%A4%A9%E6%98%9F%E8%88%B9%E9%95%B7-%E8%88%AA%E7%A8%8B%E5%83%85%E9%A4%984%E5%88%86%E9%90%98-%E6%B3%8A%E5%B2%B8%E6%AF%94%E8%88%AA%E6%B5%B7%E6%9B%B4%E9%9B%A3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140000/newsid_6140600/6140652.stm

Published in April 2021 by Hong Kong Brand Museum 香港品牌博物館

​香港品牌館逐個捉

hsbc icon.png

滙豐銀行館

cocacola icon.png

可口可樂館

swire_icon.png

太古館

SHK icon.png

新鴻基館

mtr icon.png

港鐵館

​紅A塑膠館

redA icon.png
garden icon.png

嘉頓麵包館

Mc icon.png

香港麥當勞館

vitasoy icon.png

維他奶館

hkt icon.png

香港電訊館

Hutchison icon.png

和記館

watson icon.png

屈臣氏館

HS icon.png

恆生館

dairy farm icon.png

牛奶公司館

jardines icon.png
SC icon.png

渣打銀行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