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thk hall banner.png

二戰前,郵政部門是一直掌管資訊的香港政府機構,郵政署除了提供郵寄服務,電報、無線電、郵政匯票等,都在郵政局進行。與無線電有關的廣播服務當然亦不例外,「香港電台」的前身於 1928 年在中環郵政總局,揭開了香港廣播的歷史。

香港電台

香港的廣播歷史

1.png

郵政局營運的

政府電台

「 ZBW」和「ZEK」

香港的廣播歷史始於 1928 年 6 月,由兩位工程師和業餘廣播人士推動下成立,以台號「GOW」播送。1929 年 2 月港英政府以郵政總監兼任香港廣播史上第一任的電台台長,官方電台以「ZBW」台號廣播。 同年 10 月,電台播音室遷入中環的舊郵政總局。這是「香港電台」前身的最初期發展,以郵政局營運廣播服務,收聽的市民需要付費領牌,否則是非法收聽。

香港早期電台廣播,以 AM 845 kc 中波傳送。當時只有英文節目,內容包括古典音樂、流行歌曲、新聞、天氣、股市,以至轉播英國廣播公司 (BBC) 。1931 年,ZBW 開始提供約每月一次一小時的中文廣播節目。

1934 年,中英文開始在同一頻道分途廣播,中文台以「ZEK」作台號,除了廣東話內容,亦有國語與潮州話節目。這反映當時香港有大量從中國北方來港的華人,節目以新聞資訊為主,後來亦增強音樂節目。

1938 年,隨著香港第二個發射站啟用,中英文台正式分台廣播,直到 1941 年日軍佔領香港時中斷廣播。日治時期成立的「香港放送局」以台號 JPHA 運作廣播服務,除了加入日語廣播,其餘時段仍以廣東話、國語、英語播送新聞與娛樂節目。
 

座落大東電報局的

廣播電台

香港廣播電台 Radio Hong Kong

二次大戰後電台廣播服務迅速恢復,到 1948 年 8 月慶祝政府電台廣播 20 周年時,將台號改為「香港廣播電台」(Radio Hong Kong)。據分析,戰後東西方進入冷戰,英國在經濟利益和宣傳西方世界價值觀的政治考慮下,港府獲得英國政府的撥款和先進儀器資助。

1949 年政府電台改組提升管理格局,郵政局亦將電訊相關的服務交由大東電報局負責,播音室因而遷入大東電報局的中環總部。1951 年,政府電台的管理權正式從郵政總監移交到政府的公共關係主任。1954 年,港英政府成立廣播處,廣播處長從此率領政府電台的運作。1957 年港台中文台開始全日廣播。

1949 年 3 月 22 日,「麗的呼聲」(Radio Rediffusion) 啟播中英文頻道各一條, 以有線傳播,音質比不能傳送低音和高音的 AM 廣播更好,香港出現第二個電台。但據引述前香港電台數碼電台台長葉世雄的報導指出,港台與麗的經常合作聯播大戲,亦曾合辦扶貧節目。
 

2.png
3.png

遷入廣播道

百花齊放的五台山

1959 年 8 月 26 日,「商業電台」以大氣電波啟播,成為港台的真正競爭對手。然而,商業電台的出現,正是因為創辦人何佐芝經營 Sony 收音機的代理業務,為了推高收音機銷量,而投資開辦電台。商業電台的出現和低成本的原子粒收音機面世,帶動了電台廣播的黃金時期,港台亦因而受惠。

1960 年 6 月 1 日香港開始以 FM 超短波廣播,音質大幅提升。「香港廣播電台」面對商台的正面競爭,除了員工挖角,節目競爭亦十分白熱化,廣播劇成為當時大眾娛樂的重要部分。港台亦十分重視轉播足球賽事,每星期會有幾場賽事直播。

1963 年商業電台因廣告太多而開辦商業二台,證明電台廣播十分受歡迎,不少市民沒有領取收音機牌照。1967 年政府索性取消收聽電台的收費牌照制度,當時的牌照總數已逾 18 萬,但估計收聽用戶已達 60 萬,當時香港人口約 300 萬。

面對電台廣播的爆發性發展,港台於 1969 年 4 月 25 日遷入九龍塘廣播道 30 號的廣播大廈,一直至今。港台繼無綫電視和麗的呼聲後遷入廣播道,其後商台、教育電視與佳視先後進駐,廣播道因而有「五台山」稱號(教育電視其後與港台合併,故稱五台)。
 

港台電視部成立

改名沿用至今

香港電台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1967 年「無綫電視」啟播,香港媒體進入另一個時代。1973 年,因應大氣電波廣播普及,麗的呼聲的有線聲音廣播終止,轉而成立「麗的電視」,即是後來於 1982 年易名的「亞洲電視」。1975 年第三家電視台「佳藝電視」亦啟播,香港進入電視的黃金時代。

1976 年「香港廣播電台」(Radio Hong Kong) 亦正式改名為「香港電台」(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簡稱亦由「RHK」改為「RTHK」,而「RTHK」的台徽一直沿用至今。同年與教育司署於 1968 年成立的教育電視組合併,聯合製作早於 1971 年啟播的「教育電視」(etv)。香港電台電視部亦出品很多膾炙人口的電視節目,例如《獅子山下》、《性本善》、《鏗鏘集》、《城市論壇》、《頭條新聞》等。

除了教育電視,香港電台其實早於 1973 年已與皇家香港警察的公共關係科合製《警訊》,以戲劇化方式重演罪案發生經過。17 歲便擔任《警訊》及《少年警訊》主持的林嘉華,更是首位警隊出身的藝人。《警訊》在 1973 - 1978 年間,一直是收視前列的電視節目。
 

4.png
5.png

香港樂壇推手

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

1979 年香港電台以記者招待會形式舉辦第一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豈料媒體和公眾反應意外地熱烈。之後每年舉辦,並在 1982 年起以音樂會形式進行。到 1984 年無綫才舉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1988 年商台推出「叱吒樂壇流行榜」,1991 年啟播的新城電台後來亦舉辦《新城勁爆頒獎禮》。

 

四大樂壇頒獎禮成為八九十年代每年初的香港人熱門話題,不只令本地樂壇蓬勃發展,亦催生了包括「四大天王」等樂壇巨星。不同傳媒以至後來的網媒舉辦音樂頒獎禮成為常態,直到 2019 年才因社會運動而停辦實體頒獎典禮。香港電台的「十大中文金曲」可謂開創維持了數十年的香港流行文化。

香港烽煙節目始祖

 

香港電台的另一焦點是其創先的「個人意見節目」,早於 1970 年代已有《太平山下漫步》節目,接受聽眾在節目中發表意見。1980 年代初節目易名為《八十年代》,直到 2021 年仍以《千禧年代》名字每天早上在電台和電視直播。

這種接受聽眾 phone-in 的烽煙論政節目,在回歸前後政治環境異常自由的空間下,成為帶動社會輿論的火車頭。香港電台及後在傍晚時段推出《自由風・自由Phone》,商台在 1980 年代有《自由港自由講》節目,後來則有鄭經翰掛帥的《風波裡的茶杯》和黃毓民主持的《毓民七鐘聚》,在「名咀封咪」事件後則推出《在晴朗的一天出發》。

香港電台電視部則以《城市論壇》成為長壽論政節目,自 1980 年已經以現場直播形式在電視播放。2010 年代政治爭拗白熱化,節目再次成為社會焦點,亦衍生出「維園阿伯」的稱號。1993 年「亞洲電視」亦有《龍門陣》,令黃毓民和鄭經翰廣為人識。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千禧年代

6.png
7.png

政治風眼

近年香港政治爭拗升級,香港電台亦成為政治風眼,屢受建制批評。大受歡迎的電視節目《頭條新聞》停播,新聞部記者利君雅遭調查,《鏗鏘集》編導蔡玉玲因查冊被起訴而不獲支援,沒有廣播經驗的政務官空降任廣播處長並以即使極富經驗的員工也不懂拿捏的準則作節目審查、停播、處罰員工等事件,在在描述港台正面對極大的轉變。

 

特區政府不只發表報告批評香港電台的管治,新聞工作出身的廣播處長梁家榮更罕有提早解約離職。輿論亦不再嘩然,而很多人仍盡力在公眾麻木之前極力突顯這些難以短時間讓人接受的轉變。

 

香港電台的傳媒角色實質上難以與政治撇除關係,1949 年英國政府因政治理由而注入資源以加強港台的宣傳能力,到了 2021 年政府亦因 2019 年激烈的反修例社會運動而大刀闊斧整頓對港台的管治。

香港人經歷了回歸前後近 20 年政治空間異常開放的美好光景,難免對「香港電台」面對的劇變感到百般滋味。2018 年香港電台乘香港廣播 90 周年之際,炮製了「回味港台」的歷史回顧展覽並將內容放在網站供人瀏覽,資料非常詳細,直到 2021 年初其網頁仍然存在。

 

當港台官方網頁要修訂「回味港台」內容的時候,相信「香港電台」這個品牌似乎亦會像「海洋公園」一樣,在名字消失之前已經成為香港人在緬懷的集體回憶。
 

資料來源:

一起廣播的日子 : 香港電台八十年
陳雲, 1961-
初版 香港 :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9

一鑑江湖:何鑑江自傳

何鑑江

香港:新銳文創出版社 2020

http://rthk9.rthk.hk/about/pdf/90a_photoalbum.pdf

http://rthk9.rthk.hk/classicschannel/history.htm

https://app3.rthk.hk/mediadigest/content.php?aid=1894

https://app4.rthk.hk/special/rthk90/index.htm#top

https://app4.rthk.hk/special/rthk90/zone.htm

https://www.youtube.com/embed/HDexy3ReO60?rel=0

https://www.radioheritage.net/LLRI16.asp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6%88%B4%E5%81%A5%E6%96%87%EF%BC%9A%E7%B4%B0%E8%AA%AA1928%E5%B9%B4%E8%87%B31940%E5%B9%B4%E9%A6%99%E6%B8%AF%E6%97%A9%E6%9C%9F%E5%BB%A3%E6%92%AD%E6%AD%B7%E5%8F%B2/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5%bb%a3%e6%92%ad%e4%b9%8b%e9%a2%a8-%e7%9b%b4%e6%8d%b2%e5%85%a8%e5%9f%8e/

https://www.metropop.com.hk/%E9%83%B5%E6%94%BF%E9%A2%A8%E5%85%89%E5%8F%B2-%E6%AF%8F%E7%95%B6%E8%AE%8A%E5%B9%BB%E6%99%82

 

https://hk.on.cc/hk/bkn/cnt/lifestyle/20170529/bkn-20170529090045443-0529_00982_001.html

Published in April 2021 by Hong Kong Brand Museum 香港品牌博物館

​香港品牌館逐個捉

hsbc icon.png

滙豐銀行館

cocacola icon.png

可口可樂館

CX icon.png

國泰航空館

SHK icon.png

新鴻基館

mtr icon.png

港鐵館

​紅A塑膠館

redA icon.png
garden icon.png

嘉頓麵包館

Mc icon.png

香港麥當勞館

vitasoy icon.png

維他奶館

swire_icon.png

太古館

Hutchison icon.png

和記館

watson icon.png

屈臣氏館

HS icon.png

恆生館

dairy farm icon.png

牛奶公司館

jardines icon.png
SC icon.png

渣打銀行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