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hawtvb banner.png

香港從前能蜚聲國際,除了其英國殖民地身份,香港輸出的華文影視文化也扮演極重要角色。而「邵氏兄弟」和其後成立的「無綫電視」(TVB) 長期擔當領導地位,不只映照出香港電影與電視業的發展,亦打造了幾代香港人寶貴的文化資產。

邵氏・無綫

​香港的電影、電視史

Hong Kong brand musuem TVB museum 1.png

香港的影視大亨

Sir Run Run Shaw 邵逸夫爵士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香港電影業發展蓬勃,不少電影公司氣勢如虹,邵氏電影更在三十年間製作了逾千部電影,數量驚人。香港電影後來更被譽為「東方荷李活」,表現出色的影星及電影製作人實在數之不盡。

 

除了邵氏兄弟的創辦人邵逸夫爵士,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還有李小龍、成龍、周潤發、周星馳、張國榮、梅艷芳、梁朝偉等。而這些在影壇上發光發亮的人物,都曾經在邵逸夫有份創立的無綫電視亮相,部分甚至出身自無綫電視。

 

自七十年代彩色電視普及,邵逸夫爵士的事業焦點亦從邵氏兄弟移向無綫電視。而電視文化深入社會各階層,無綫電視的影響力亦變得十分巨大,而領軍人物邵逸夫爵士亦成為香港電視業掌舵人及顯赫的教育慈善家,直到今天香港各大學都不乏「邵逸夫」Sir Run Run 的影子。

至於邵逸夫英文為何是 Run Run Shaw,傳媒報導綜合了幾個可能性,一是他早年為事業奔波四處拿著菲林奔走,因而取名「Run Run」。傳媒亦有轉載,黃霑的《數風雲人物》引述邵逸夫親自解說的版本:「我在當office boy,老闆常常揮手叫我跑過去:『Run!Run!』於是我的英文名字變成Run Run。」; 亦有傳這名字是從其原名「邵仁楞」拼音而來。

邵氏出品
必屬佳品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廣為人知的六叔邵逸夫爵士,於 1958 年與他的三哥邵仁枚在香港創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從事本地電影製作。當時他更招攬了香港電影泰斗、嘉禾集團創辦人鄒文懷為得力助手,並買下清水灣半島的地皮興建邵氏片場。

 

邵氏兄弟甫成立,便以「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的旗號作招徠,吸引了不少知名導演如張徹、胡金銓等加盟。當時本地電影行業不算發達,但當大陸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時相當轟動,邵逸夫意識到機會來臨,於是重用李翰祥導演,拍攝了多部膾炙人口的黃梅調電影,例如 1958 年的《貂蟬》、1959 年的《江山美人》、1963 年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等,令業務蒸蒸日上。

 

初期邵氏出品的電影憑新銳風格及穩定質素,令他們迅速堀起,一躍成為亞洲最重要的華語電影製作中心之一。當時香港電影已媲美西方的技術水平,邵氏等電影公司為香港開創了電影的新時代,亦為香港開拓了龐大的文化工業。

Hong Kong brand musuem TVB museum 2.png
Hong Kong brand musuem TVB museum 3.png

​電影大戰

邵氏與電懋

一家獨大的商業市場很難突圍,香港電影業的冒起亦不例外。「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電懋) 與邵氏的激烈競爭,可說是香港電影業起飛的原動力。電懋是 1950 年代香港生產國語電影的龍頭,《星星月亮太陽》、《啼笑姻緣》等都是甚具水準之作。

 

面對電懋,邵氏按觀眾所需,發展出多系列片種爭奪觀眾,包括文藝片、歌舞片、古裝宮闈片、黃梅調電影、武俠動作片、恐怖片和喜劇片等。

 

邵氏與電懋的激烈競爭直到 1964 年,電懋老闆陸運濤及多名高層不幸空難離世後,始告一段落。電懋其後亦易名為「國泰機構 (香港) (1965) 有限公司」,其片廠於 1970 年代轉手予「嘉禾」,其電影發行及戲院業務亦於 1990 年代結束。

邵氏兄弟成立後僅二三十年間,共出品了超過八百部影片,每年電影生產量亦高達二十至四十多部。龐大的電影年產量,有賴於邵氏引入荷里活片廠的制度,包括直接興建自家影城,包辦從管理、製作、培訓、宣傳、發行等工作。邵氏的輝煌成績到 1970 年代中期開始下滑,有說是適應不了當時急速轉變的本土化市場。

邵氏片場復刻

​無綫電視

到了 1970 年代,電影市道大不如前,反觀電視觀眾在 70 年代中已接近三百萬。到了 70 年代末,黃金時間的平均收視高達 60 點,即是十個人有六個晚上在看電視。

 

1967 年,邵氏的邵逸夫、希慎的利孝和、余仁生的余經緯、和記洋行的祈德尊等人合作成立「無綫電視」(TVB) 。1970 年代初,無綫以片廠型式經營製作,邵氏更與無綫合辦「電影電視演員訓練中心」,培訓出不少影星如傅聲、李修賢等。

 

1980 年,邵逸夫擔任無綫董事局主席的職位,遂把邵氏的攝影棚租予無綫,得以實現流水式用以製作及廣播不同電視節目及劇集。無綫與「麗的電視」和「佳視」的競爭在 1970 年代後期漸見明朗,無綫並得以雄霸香港電視事業近 40 年,直到近年才失去領導地位。

 

競爭的轉捩點除了「佳視」倒閉,1978 年劇集《小李飛刀》、1979 年《網中人》和《上海灘》、1980 年代的武俠劇《射雕英雄傳》等都大受歡迎,儼如將日漸式微的電影製作挪移到電視平台重生。邵氏電影雖然逐漸減產,但其流水作業模式和造星制度卻傳給了電視業,一切就如邵氏片廠的再版。

 

事實上,1970 年代起,電影出品與製作開始分家,嘉禾便採用了這種模式,不再擁有自家片廠,影業工作者享有更大的創作自由,徹底改變了以往片廠制度的流水作業模式和問題。40 多年前,邵氏轉戰無綫,延續了邵逸夫的影視王國。這個現象在 40 多年後同樣在電視市場上出現,加上網上影片行業發展迅速,無綫似乎仍未找到能像當年邵逸夫能延續影視事業領導地位的新跑道。

Hong Kong brand musuem TVB museum 4.png
Hong Kong brand musuem TVB museum 5.png

無綫輸出香港文化

香港小姐與海外發行

TVB 的輝煌往績,可以從 1980 年代初的節目收視反映出來,1983 年最高收視的劇集《神鵰俠侶》收視率高達 62 點,即是說當時全港看電視總人口 (一般是指四歲以上市民) 的 62%;即使是最低收視的劇集《三相逢》也有 47 點。

 

而這些年來無綫炮製最強的品牌「香港小姐」的決賽節目收視,在 1984 年更高達 70 點,比起當年的台慶節目 60 點收視更高。相信不少觀眾對每年香港小姐拖著被尊稱「六叔」的邵逸夫出場印象深刻。近年 ViuTV 的受歡迎節目收視大部分徘徊在 6 點,可見當年電視的影響力是何其大。

 

無綫與電視業的掘起,更帶動整個廣告行業,以至於商業宣傳。無綫的收入當然相當理想,據報在開台兩年後的 1969 年底已達收支平衡。1976 年,無綫開始在海外市場發行節目,隨後在世界各地華人比較多的地方拓展幅蓋,由錄影帶租賃,到經營當地的有線和衛星電視頻道,到近年的網上串流節目。

無綫製作的「香港小姐」競選,亦長年以得獎人選代表香港出賽。及後在世界各地市場舉辦當地的華裔小姐選拔,再到香港參加決賽。儘管無綫乃商業機構,但其製作與滲透力儼如香港的官方電視台。

無綫業務遍及世界各地逾 30 個國家,儘管其海外收入一直遠低於香港,但其節目的影響力卻甚深。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海外香港人幾乎都是靠收看無綫的節目與香港保持情感聯繫,亦成為他們與身在香港的親朋好友的共同話題。

 

此外,無綫更將香港製作的節目配上國語、泰語、越南語等,出售到東南亞等地的電視台播放。在 80-90 年代全盛時期,無綫製作的劇集在華語及東南亞地區都廣受歡迎,其演員、角色、劇情、對白等,都成為潮流元素。

無綫主導邵氏

 

 

無綫與邵氏的發展,確實映照出香港影視業的轉變。曾經吒叱影壇的邵氏兄弟,在電視娛樂高漲時,不只將攝影棚出租予無綫,到近年連電影作品也受電視劇主導。不少出品索性與無綫合製,觀感上似將電影成為電視劇集的副產品。

1970 年代,觀眾的娛樂習慣由電影轉移到電視,邵氏成功「登陸」無綫,延續了影視王國的地位和影響力。邵逸夫於 1980 年成為無綫的董事局主席,他亦成為了無綫的象徵性人物。直到 2010 年1月1日 102 歲高齡才卸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行政主席一職,成為全球最長壽與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主席。

 

創辦邵氏和掌管無綫幾十年的邵逸夫爵士於 2014 年以 106 歲高齡去世,亦標誌著邵氏與無綫的輝煌時代的終結。

 

近年上網取代電視,成為大部分觀眾花上最多時間的娛樂;似乎無綫仍未能像當年邵氏一樣成功轉營,延續影視王國的地位。無綫亦因新聞編輯方針被公眾質疑,而引發了網民呼籲廣告商杯葛無綫的運動,直接影響其業績,亦令股價連年下挫。回看邵逸夫時期的無綫,似乎仿如隔世,而「邵氏」與「無綫」雖然名字仍在,卻成了香港人只能集體隔空懷念的品牌。

Hong Kong brand musuem TVB museum 6.png
Hong Kong brand musuem TVB museum 7.png

香港電影資料館

有興趣了解香港電影過去的輝煌成就,可以到香港電影資料館參觀。《時代雜誌》更形容資料館為香港以至亞洲最偉大的視覺藝術寶藏,且列之為 25 項「遊客不容錯過的亞洲體驗」之一。資料館定期舉辦電影放映、展覽、座談會等活動,並出版專題書籍,詳情可瀏覽:

 

香港電影資料館
地址:西灣河鯉景道 50 號

開放時間:星期一、三至日:上午10時至晚上8時、聖誕前夕及農曆新年除夕: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資料來源:

 

邵氏兄弟國際影業有限公司
https://www.shawbrothers.hk/zh-hk/about-us

http://shawbrotherspictures.com/tc/releases.php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第一、二冊

香港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7年

 

電視戰國時代

馬傑偉著

馬傑偉初版 香港 : 次文化堂 : 總經銷利源書報社 1992年

 

李雪廬回憶錄 : 廣告及電視先鋒

/李雪廬著

香港第1版 香港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

光影裏的浪花:香港電影脈絡回憶

魏君子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9年5月

https://www.bbc.com/news/av/entertainment-arts-25644774

 

邵氏已沒落?香港影評庫

https://www.filmcritics.org.hk/film-review/node/2015/11/21/%E9%82%B5%E6%B0%8F%E5%B7%B2%E6%B2%92%E8%90%BD%EF%BC%9F

經貿透視雙周刊 498, 外貿協會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2NBmDwAAQBAJ&pg=PA20&dq=%E5%A8%9B%E8%97%9D%E9%99%A2%E7%B7%9A&hl=en&sa=X&ved=2ahUKEwiF8IGG1rDvAhUHfd4KHVkNCzQQ6AEwCXoECAYQAg#v=onepage&q&f=false

 

香港1989年, 中文公事管理局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SiFOAQAAMAAJ&q=%E9%A6%99%E6%B8%AF%E9%9B%BB%E8%A6%96&dq=%E9%A6%99%E6%B8%AF%E9%9B%BB%E8%A6%96&hl=en&sa=X&ved=2ahUKEwiI1Ynvks_wAhXTAYgKHbWjB8QQ6AEwC3oECAwQAg

《香港電影》 蔡仲樑,文化研究@嶺南 (第29期 2012年6月)

https://www.ln.edu.hk/mcsln/archive/29th_issue/key_concept_01.shtml

香港影片大全第六卷(1965-1969),香港電影資料館
https://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zh_TW/web/hkfa/rp-hk-filmography-series-7-2.html

 

邵氏電影,香港回憶
https://www.hkmemory.hk/MHK/collections/shaw_brothers_movies/actor_and_actress/introduction/index_cht.html

 

記「璇宮」「國泰」兩家戲院,張茅
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text/2016/0925/26451.html

​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

香港電影資料館
https://www.filmarchive.gov.hk/zh_TW/web/hkfa/home.html

https://www.filmarchive.gov.hk/documents/18995340/19057017/Loke%2BWan%2BTho_c.pdf

https://www.hk01.com/即時娛樂/652471/三台收視報告-極罕見情況-同時段下viutv收窄與tvb的差距

http://www.tvbusa.com/tvb-weekly/tvb-weekly-entertainment-profile/1069-miss-hong-kong-44th-anniversary/

影視大亨邵逸夫的傳奇一生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4/01/140107_runrunshaw_profile


陸運濤:撐起早年香港電影工業的馬來華商
https://www.cup.com.hk/2023/01/13/loke-wan-tho/


娛樂王朝「邵氏、電懋」雙雄逐鹿
https://www.storm.mg/article/4825880?mode=whole

https://ps.hket.com/article/3236132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1/04/110401_hongkong_tvb

Published in Oct 2021 & Updated in 2023 by Hong Kong Brand Museum 香港品牌博物館

​香港品牌館逐個捉

hsbc icon.png

滙豐銀行館

cocacola icon.png

可口可樂館

CX icon.png

國泰航空館

SHK icon.png

新鴻基館

mtr icon.png

港鐵館

​紅A塑膠館

redA icon.png
garden icon.png

嘉頓麵包館

Mc icon.png

香港麥當勞館

vitasoy icon.png

維他奶館

swire_icon.png

太古館

Hutchison icon.png

和記館

watson icon.png

屈臣氏館

HS icon.png

恆生館

dairy farm icon.png

牛奶公司館

jardines icon.png
SC icon.png

渣打銀行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