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在60、70年代,家家戶戶都至少有一罐腐乳,當時經濟不景氣,大家就會舀出半塊腐乳,再加點砂糖拌飯作為一頓飯。


腐乳是連繫許多人童年往事的食物,也是上一輩手工業的精神。製作一樽好腐乳過程不簡單,首先豆要浸過夜,用石磨出來的豆漿後加熱,放到離心機將汁渣分離,再把凝固的豆漿放到用竹造的篩壓水。



𠝹成一塊塊的豆胚須逐塊排列整齊等待發酵。除了有功架和經驗,環境的溫度和濕度也是種菌的關鍵,好的豆胚會長出白色毛茸茸的霉,之後要像「打麻將」,把霉搓勻在豆胚四面,6、7小塊排成一列,目的是靠互相作用,讓每塊都能均勻地天然發酵。



把豆胚緊密地排滿在大盆中,加入鹽逼出多餘水份和防腐醃製,一天後再洗走鹽水等待風乾。而裝瓶程序是將腐乳圍住瓶子裝到沒有空間的狀態,令腐乳不會因搖晃而散開,有利於後期發酵。最後加入米酒和辣椒粉,等待半年或以上,才能真正做到一樽手工腐乳。



不過鮮有人知不同季節醃製的腐乳是不一樣的。夏天製的腐乳因溫度和濕度較高,米酒味會較濃,冬天的製的豆味則較香濃,而春、秋季味道就較溫和、平衡。


全港依然是本地製作的腐乳師傅寥寥可數,單單用文字表述都知道工序複雜,由浸豆、磨豆、扎水、發酵,只要有一個步驟處理得不好,一罐心血就付諸流水。而且存放期長,營商角度成本效益低、翻本期慢,所以大部份在超市買到的腐乳,都是在內地用機器生產。



現在還用腐乳佐飯的人少之有少,多數只會用作配料來炒通菜、羊腩煲等。其實有許多外國人,甚至是著名美食家蔡瀾都大讚,用麵包或鹹餅乾蘸著吃腐乳,再配紅酒簡直就是「中國芝士」。香港也有不少餐廳自創中西合壁的菜式,推出椒絲腐乳意粉、水果乾配腐乳沾醬等。





行內的師傅一直努力研發新腐乳食譜,希望擺脫大家對「腐乳是窮人才吃」的刻板印象,因為他們堅信罐中保存的不單止是腐乳,更保存著上一代香港人的味道和回憶。


導讀:

  • 60、70年代,腐乳拌飯已經可以當做一餐,因此被稱為窮人恩物之一

  • 腐乳製作過程複雜,需要經過兩次發酵,而且不同季節醃製,味道、口感也不同

  • 超市賣的多數是由機器生產的,本地手工製腐乳很少,因為成本效益不高

  • 現在有些餐廳不再只把腐乳用作調味,而是融合西式食材創出新菜式



小挑戰:

除了炒菜、沾肉,可以與家人一起簡單試做「腐乳多士」,感受一下中西合壁的腐乳菜式!

  1. 用平底鍋將麵包煎成兩面至金黃色

  2. 塗上腐乳,灑上砂糖

  3. 再放到平底鍋將塗好的一面再烘半分鐘

Comments


品牌學堂

bottom of page